沒有中國製造這回事

還沒看完,昨晚看完前二個部分,從這兩個部分來猜測作者的思路應該不會有大翻盤的意外吧。
作者的論述,簡單的說就是把時間放大,空間放寬。
中國的經濟奇蹟,究竟是因為中國的改革開放,還是時空的必然?
作者是耶魯大學的教授,中國人。
他首先從歷史時間的相關性,來說明中國的歷史進程並沒有脫離世界歷史的走向,中國在近代科學的應用,也沒有落後先進國家太多。
那為何跟中國同時維新的日本會在十九世紀末贏過中國?為何在二十世紀初已經是英國殖民地的印度,沒有先一步成為世界工廠?
作者在第一部分開啟他的論述。在第二部分砍殺了儒家經濟制度(是的,經濟制度)。
第一部分,中國因為改革開放前的大壓縮(文革、國共戰爭、二戰)讓人民對於錢(生存)的慾望,壓縮到極致。而在改革開放後,這極度飢渴的生產力,配合低成本的運輸,以及政府的『經濟發展是硬道理』推動下,造就過去三十年(二十年?)的高度經濟發展。而這相同的模式,能再來二十年嗎?
作為家天下代表的儒家文化,又是如何的抑制中國人民的求生、求變、求發達呢?
當中庸磨去出頭釘,『孝』成為一種對價關係(養兒防老),會對整體經濟產生什麼負面的影響呢?
中學為體、西學為用,又為何會失敗呢?
東南亞國協更便宜的勞動力,更豐富的天然資源,難道不會讓製造業轉移?
更別說,非洲、南美跟俄羅斯了。

如果中國現在的成就,是歷史的必然過程,它能留存多久?對中國又會產生多少的影響?什麼影響?
歷史的腳步,下一步,會走向何方?
中國奇蹟是無法複製的,那中國奇蹟真的是個奇蹟嗎?四十年前有亞洲四小龍,六十年前有菲律賓,誰會是下一個世界製造基地?
經濟影響政治,中國的政治體系又會走向何方?中國的發展,下一步會走向日本還是美國?

剩下的看完後面再來對答案
==================

沒有猜對。後面的章節作者直接轉換題目,目標轉向政府,不扯政治體系,只說經濟。說明中國文化體系的政府都在存錢,而西洋體系的政體,都在借錢。存錢的政府把錢都鎖在倉庫裡,是死錢。借錢的政府,借來刺激經濟,刺激投資,變成活錢。誰是誰非,誰好誰壞?從過去歷史的角度,借錢的對。當然作者並不提人謀不臧的狀況。從歷史的角度來分析說明。對於讀者,是很簡單可以了解的。
但是,也只能說說,兩岸的政體,在這方面都是一樣的心態,防弊為上,藏富為要。只是中國的人口基礎夠大,加上經濟開放,所以走到今天的繁榮。但能保證未來20年嗎?
沒有人能
那可以盡量讓可見的未來盡量成長嗎?這就是中國政府認為自己正在做的。會成會敗?只有未來的歷史知道。
但就過去的歷史來看,敗率比勝率高。作者算是在建議中國政府,學習歐美,借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