價值百億美元的一堂課

商管類的書,我最愛看的,就是失敗。

成功,是無法複製的。

失敗,是可以避免的。

這是我愛看的原因,記憶中,中國歷史上,唯一有名的失敗書,是曾國藩的敗經,剩下,好像沒有。

這本書,我也不知道為什麼會有公司願意翻譯他,在台灣,就作者所定義的讀者群,不會超過一千人吧,還好標題夠聳動。

為什麼我這樣說呢,看看章節名稱就知道。

第一章:勿以不變應萬變,要快速因應外來威脅:他舉的例子是柯達。一個曾經非常成功的企業,數位相人,在倒閉前20年就已經預知數位相機的發展,但放不下底片這個金雞母,到想放下的時候已經太晚。怎麼會這樣呢?執行長跟董事會的驕傲,太自傲而忽視潛在的威脅,既使到最後,他們還是希望保有底片的一片市場,而不發展數位系統。(這其實跟第五章有點矛盾,哈)

第二章:別搭錯科技列車,提防旅鼠症候群。這裡舉的是銥計畫,曾經看似最大的球訊計畫,我還進去過他在台灣跟台灣大哥大合資的公司逛過。這議題是在說,夢想(願景?)太美好太偉大,以致於忽略了實際的限制與大環境的威脅。這又算誰的帳?還是執行長跟董事會。技術人員的評估包含了正反雙方的說明,但是反方被自動忽略了,當然,那麼大的官僚體系,誰敢犯上。最後,大家一起沈沒。

第三章:簡稱『財務工程』,這題目就紅多了,安隆、世界通訊到二房連動債。簡單的說,作帳,好聽的說,『積極的會計方式』,我還唧唧勒。這完全就是用數字在A錢,會這樣作的經營團隊,沒什麼好說的,抓到,送去關是應該的。賠上的千千萬萬員工,就真倒楣!不過,應該也有不少人可以收到利益。

第四章:企業合併的經濟效益,避免夕陽產業還加碼併購同業,這一章,我不太同意。併購,其過程跟目的,夠嚴謹,方向夠正確。他不一定是壞事,當然作者舉了百貨業跟汽車業的失敗例子。那反過來,汽車業nissan以及mazda兩個併購案,就反而是成功的。百貨業,台灣的遠東集團吃掉太平洋百貨,也是成功的。

併購的成功失敗,與產業無關。與執行力有關,與評估能力有關。產業夕不夕陽,根本是兩回事。作者會下這個標題,應該是因為cisco跟oracle。問題是,他們都是很大吃很小,吃進來之後,想要的知識與產品留下之後,剩下的都丟了。這併購?應算大鯨魚在進食吧。

第五章:進軍『相鄰』市場,這我剛剛說了,跟第一章的例子有衝突,其實第一章的例子跟第二章也有衝突!作者的意思是說,一個企業他會有自己最核心的產業,當發展到一個瓶頸的時候,會很容易選擇多角化經營,但是這時企業會有一個點,就是當你選擇看似很相近的市場,認為自己可以輕易的搞定時,卻常常會發現,原來自己並不是那麼的熟習那個新市場,進入之後才發現,自己原本所具有的,跟新市場都完全無關,這時前進也不是(要耗費大資源),後退也不是(要賠很多錢),卡在那裡,也是在燒錢。

第六章:席捲策略典範,不把搖滾樂隊湊成管弦樂團。簡單的說,他再說的是以併購取得市佔率,期望同業整合,可以藉由集中資原來節省成本,擴大收益。同時,當市場變成寡佔時,還可以具有定價能力。而一路購,又以提投資人斷的話題跟期望,這樣還可以從資本市場取得併購所需要的資金。但是,並不是同業就可以整合,並不是買進來就可以中央集權,並不是高市佔率就有定價權。

第七章:揭露綜效策略的幻覺:1+1=1。這也很簡單,很多併購案都會強調綜效,或是預期會有某某綜效,尤其是異業併購,或不同等級市場的併購。但是,對客戶來說,這是不存在的。客戶會跟你打交道,是因為你原本的核心產品是他要的,你今天有新的東西,他並不會因為已經跟你買習慣A產品就跟你買B產品。越貴的東西,越是如此。而偏偏合併講綜效的,常常都是在賣很貴的東西,哈。

以上,叫做失敗案例分類,以下是解法說明:

第八章:好主管避免遇上壞策略。第九章:企業執行長的人際動力學。第十章:魔鬼代言人。第十一章,高風險策略的安全網。

我就不詳細說了,而言之。

  1. 別相信外部併購顧問的話,他們的目標是達成合併,取得佣金。
  2. 不要讓組織變成一言堂,最好是有固定的反對單位。這讓我想到古代中國的言官制度。現在中國,兩岸兩種政治制度,好像都沒有。監察院?茶應該煎的不錯。

  3. 要考所有可能的最壞,可以的話,要有所準備(我個人很不同意這一點)。

當一個組織是健康的,所有意見都能正常溝通,那他自然會有健康的成長。成長會有極限,那保持在那個極限不行嗎?這樣我想到了small is I wannt to。

會想不斷的併購,不斷的佔有市場,不斷的從資本市場取得資金,這本身就是個不健康的目的。當企業經營者的目標是這樣的時候,你就不用期待下面的人會是怎樣的。正所謂上樑不正下樑歪,就算組織裡面有反對派,也會自動隱形或被隱形。

最後,有一句話一定要引用『好的判斷往往是經驗的累積而經驗通常自不好的斷』。

在〈價值百億美元的一堂課〉中有 2 則留言

  1. 完全同意你對 “SMALL” 的想法. 一個團體, 不管性質為何, 人數一多就很難避免良莠不齊 (FNS 就是一個活生生的好例子). 人性本來就很難不自私, 要一大堆人裏每一個人都為大局著想是痴人說夢.

    而且, 成長得太快時, 哪有時間好好栽培新人? 當每家大企業都非得要請一堆 “顧問” 不可的情況下, 揠苗助長是一種流行風氣, 新進來什麼都不懂的小朋友三個月後就被戴上 “專家” 的帽子送到客戶家, 更危機的是, 久而久之, 小朋友也開始相信他/她真的是 “專家”. 市場上那些 “顧問” 有多少實戰經驗實在是 “ANYONE’S GUESS”…

    “專家”/”顧問” 太多了, 就好像 “大學生” 一樣, 滿街都是, 但真正 “懂”的有幾個 (而且我並未要求什麼高深學問, 我只希望他/她能聽懂我在說什麼就已經很夠了)? 現在的 “大學” 就等於中學的延伸, 只是讓父母們心裏好過一點, “我兒/女在唸大學” 聽起來總比 “我兒/女還在找工作” 好, 是父母暗裏懇求外人讓他們把這個為難的問題拖多幾年才面對而已. 聊得太遠了…

    很響往那種 “只靠自己” 的工作 (作家, 畫家, 寫音樂的…), 一人吃飯, 全家吃飽, 一人睡覺, 全家上床, 太逍遙了, 簡直是神仙生活, 可惜怪媽媽連一丁點 TALENT 都沒有, 沒法度, 唉!

  2. I’m really impressed with your writing abilities as well as with the structure in your blog. Is this a paid topic or did you modify it yourself? Either way keep up the excellent quality writing, it is uncommon to look a great weblog like this one these days!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