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者的地雷

作者也是個很擅長歸納跟說故事的人,把一個企業從草創到穩定期前的歷程經由幾段小故事來說明,對於正在這路途中的創業家們,信手拈來就是一把心有戚戚焉。

創業,從來都不是簡單的事情,也不是困難的事情,他會取決在於你的期望。

當你想創造的是一個企業行為,他就會朝向企業的發展。當你要創造的是滿足個人溫飽的商業模式,他就會走向個體戶的發展,但是發展路途中的問題都是一樣的。

第一階段,草創期,問題有二:

第一 商業模式(你要做)

第二 行銷模式(你要如何取得客戶)

第二階段,成長期,問題也有二:

第一 建立企業文化(如何讓公司的所有夥伴[同心])

第二 管理制度化(如何讓組織有機的生長)

同時,個人生活的相對影響也會分成:

草創期,生活非常辛苦,不穩定,但家庭的凝聚力最強,家庭是幸福的。

成長期,工作非常順利,但家庭會開始產生變化。

成敗的轉折,家庭會失去正面的期待,事業也會發生人際問題。

轉折後的成功,工作上會轉化為指導者,家庭也會回復到相互扶持的關係。

一直以來,我信,個成功的創業,需要三種人:

技術(創業者),創意的發想

行銷(執行者),實際業務的執行

內控(管理者),負責所有後台的支援

這本書提出第四種人,但這種人,最好是每一個人都具備的能力:

協調者,可以折衝,讓不同的意見可以互相溝通

我知道自己哪一個環節很弱。

這書我的老大送給我的,算是我送他那兩本書的回禮?

我期望他能突破現狀,他也期望我能突破現狀。

這算是互相刺激求進步吧!

互相刺激,互相鼓勵,互為對方的觀察者,上天待我不薄!

統計的成功偏執

或是應該說 新聞的不平衡報導

前幾天,有新聞報導,某人因為無薪假,毅然離職,去賣鹹酥雞而成功創業。

啊,他成功了,有多少走相同路的人失敗?他今天成功,會不會下個月失敗?

沒有,都沒說。

就好像很多報導成功者的文章,成功者因為XXX因素,所以他成功了。那是不是所有走相同的路,擁有相同XXX因素的人就會成功?

NO!

是的話,被報導的人就不足以獨特到被報導!

台朔能成功,但一路上,倒下了多少同行?

三花被報導,這數十年,外移了?

沒有說! 沒有統計!

因為,沒人想去關心失敗者。失敗者也都會變的沉默!

所以 這世界一片美好,人人賺大錢,人人都可以是大老闆!

哪生產線上的人?掃街的人?在辦公室上班的人?

不去賺大錢的人,就只能沉默?

他們不可以快樂嗎? 他們不值得被彰顯嗎?

每個人都有他安身立命之道,平凡也是一條路,這些人就應該被忽略在統計空間外嗎?

媒體需要聳動,刺激。然後人們習慣了,就需要更聳動,更刺激。

那回過頭來,被刺激完的人,能得到?

間的忘記自己的現況?

對於你的智識,對於你的人生,對於你的生命態度,有所增進嗎?有所正面的影響嗎?

沉默的大多數,才是大多數啊!

MOS

Message Oranted System

延續很多相關軟體建置的經驗,許多系統都會遇到,流程,主從,處理速度等等不同的問題。

而問題的根源,是因為系統直接就面對了資料庫,所以牽一髮而動全身,而這大型一點的系統,要改,大家都會怕,為何?因為,大。誰知道改了A、B還能不能用。雖然會有很多人狂喊很多開發方法論,測試方法論。問題是,誰能確保團隊裡的{每一個}人都認真且嚴謹的遵守著方法做事?扯遠了!

回題,所以軟體系統的演進,有了n-Tier的商業系統架構,想在前端跟後台中間多隔離幾層,把商業邏輯掛在中間,有任何萬一需要修改的,改一個就全改了。這就是他的理想國。但是,技術性跟系統整合的難度,讓這類系統很少在市面上出現。

走向了網路,更慘,一串的web server對應另一串的ap server再去面對後台(這還算是理想一點的,有很多網站是一串web server就直接面對後台了),客戶端的運算力?系統要安裝,難管啦,通通網頁化!不直?這是使用者要訓練,不是系統的問題,更不是WEB的先天限制。又扯遠了!

商業軟體最容易遇到的就是,流程。而通常的做法就是每套系統有自己的流程控制系統,所以,要改?一套一套來。要互連?當然是Web Service啊。那Web Service接口掛點怎麼辦?流量太大,系統運算力不足以處理怎麼辦?加機器,加機器。可是系統原來的設計有包含到平行擴增的功能嗎?沒有的話,就變換器換大,換非常大,換到沒機器為止。反正系統不會用這麼久,而且硬體這麼便宜!

無解嗎?當然有解,就像大家喊SOA或SaaS都會有一個集中式的平台,那企業內系統不能嗎?當然可以。一定要是Web Service嗎?那是賣ESB平台的人唬的,Web Service可以直接匯入系統當API,那其他的Binary Protocol不行?XML才應該統治世界?反正頻寬越來越便宜,用plain text不算浪費? 當然是浪費啊!不然為何要gzip壓縮?

企業內平台可以換另一個角度來處理,就是Message Queuing。把中介都經由MQ來轉接、轉發。這樣系統容量不足?多加幾個處理的channel listener,愛擺在一台或多台,都隨你。消息量大到MQ無法處理?市面上的Queuing System都具有平行擴展功能,我有見過TPS 3000的單一系統,也就是說每天可以處理295.2B筆的transaction(request)。一般PC(p4-2.8G)的TPS要超過150也很容易。

這樣的系統設,前台都要面同樣的Queue就好了,容量可以平行擴增,要增修功能,也會因為這樣先天的系統分離,而減少一些複雜度。如果能在設計時強制性的作{無狀態}的要求,那系統會更容易做高度的分離,對於寫系統的人來說,會困難一些,但是對於用系統跟維護系統的人來說,使用的便性了,系統也更好維護。

尤其是高度依賴流程的軟體,這樣等於是把前後台強制切割,可以連廠商都任意更換。這也算是一種SaaS吧。

CD轉檔工具

原本我習慣用的是CDEx,一整個方便好用。但是,今天買了一張有刮痕的CD,又很幸運的刮到出雜音,CDEx就投降了,一直連雜音都轉給我,雖然開了一堆除雜訊的功能,找了EACFreeRIPEasy CDDA Extractor,但也許是我要他們轉成ogg格式吧,通通很認真的把雜訊也轉給我。

找啊找,找到了BonkEnc,介面真的是有夠難看,轉換也是這幾套裡最慢的,但是他會搞定雜訊,謝天謝地。

所以,平日還是使用CDEx,出問題就找BonkEnc

記錄下來,失憶的時候用。

人體修復手冊

人體使用手冊的下一集

繼續使用很多圖形來說明中醫的理論。

也許是因為有相同的理工跟資訊背景吧,他的說明方式讓我很容易懂。

不過,內容的部分,90%跟前一本重複。只是多了一些例子,跟針對人體的修復反應多了一些說明。算是『售後服務』吧,讓前一本的讀者,在跟著實行後,所產生的症狀及疑問有所解答,讓讀者可以『安心』。

這本書,因為前一本的大賣,在圖形的處理方面,一整個就是有花錢,對讀者是個好事。

對作者,就算是原來一百五版稅,也不過是小錢吧!

T-Mobile G1 個人常用軟體

入手將近三個月,終於有點習慣它,注音也可以80%盲打。小弟常用的幾個軟體如下:

科科輸入法:
目前唯一的中文輸入法,雖然是用剪貼的方式,但是算可以用了。
會遇到問題的軟體有兩個:
1. 系統簡訊:雖然G1可以正常的收unicode的簡訊,但是他送出去只有一種編碼,ASCII,所以送出去的中文,亂碼一團。HxC的朋友只回我『呵呵』兩個字。unicode簡訊並不難寫,只要binary to ASCII 然後反轉就行了。而且系統已經具有解碼的功能,要編碼,只差一個參數就行了。下一版的Android OS會支援G1了。
2. GMail: 一個太user friendly的問題,你只要換到別的程式,gmail的編輯畫面會結束編輯自動存草稿,所以你打完還要點草稿出來貼。

Power Manager:
就跟Laptop的電源管理一樣的東西,預設4組profile,已經包含常用的情境,用了他,可以延長一點使用的時間。

Missed Call:
說到這,G1的擴音喇叭,應該說整個背面,非常的平整,平整到我一平放它,來電就幾不見。HTC的ID設計應該有注意到這一點,所以在擴音喇叭旁邊多了一個小凸點,想讓他立體一點,聲音就可以出來!
Anyway,有了這個軟體,他可以幫你把不同的狀態呈現在LED上面,例如missed call閃藍燈,簡訊閃紅燈等等。讓我不用看螢幕就知道錯過了什麼。

Ring Toggle:
可以快速的切換鈴聲狀態,因為缺乏實體按鍵,所以要切換的時候原本只能長按『關機』來選擇靜音,有了他就可以聲加動,聲,震動,靜音這四個狀態中快速切換。

Twidroid:
顧名思義 Twitter for Android. 有點慢,有點大,但是用來用去還是選它了。

目前
skype沒有(fring好像有出現一下下,但就神秘的消失了)
MSN沒有(系統內建的IM有,但是不知為何要去讀sim卡,所以就不能用了)
真的輸入法沒有 系統有IME的接口,但是沒有實作的sample,而且只看見兩個API,等今年1Q末囉!

最令我困擾的是目前Android 1.5的beta 直接寫出 not for G1,不會到時候就真的變成孤兒吧!
最後抱怨一下:賣我G1的水貨商看來是打定主意不花錢去買sim unlock code要跟我拖過3個月然後T-Mobile可以免費解鎖,真是ooxx

西洋翻譯小說

8的秘密:劇情還算緊湊,有些地方的鋪陳太過頭,到最後收尾的時候才發現對於反方的著墨就太少。如果他也是學巡者系列來個黑棋版,白棋版應該會更容易鋪陳,更容易令人滿足。

潘朵拉處方:大概就是天使與魔鬼等級的作品,一切都只能說是『還好』。我是因為醫學的部分買的,但是結果懸疑的部分太多。這一類的作品,還是恐懼之邦最令我滿足。

違反常識三本書

又是中醫的書,書名如下:

醫林浩劫,依醫倚犄,草菅人命

作者黃成義自行出版

裡面罵了不少中西醫,然後有很多病例來佐證。

但是也說了不少的古代醫理(為啥強調古代?現在台灣的中醫比較偏西醫,也以西醫馬首是瞻)

一條一條寫

喝水:露水第一,雨水第二,河水第三,井水最次。煮沸的開水?謝謝再聯絡。

動物奶:一句話,千萬別喝,不是給人用的。牛奶給小牛喝,小牛也是四個胃,人有這四個胃來消化嗎?羊奶給小羊喝,羊雖然只有一個胃,但是以纖維作主食的,人吃纖維可以活嗎?所以要喝奶,人奶為上。不然,豆漿還比較好。

鈣質:西醫吃鈣補鈣,補多了,人還是照樣骨折,為何?容易骨折的人,是膠質不夠,不是鈣質流失。所以,要補骨?請多食用膠質。

生食莫吃,人類從遠古發現火以來,身體的消化系統已經演化為熟食為主的腸胃,對於生食,消化力是不足夠的。這讓我想到生魚片,吃生魚片都會配暖酒,甜薑。酒性熱,暖酒更可以身。薑性熱,甜薑除了可以轉換口味之外,也可以緩解生食的寒性。

中醫之難 難在『望、聞、問、切』,一切雖有論證,但卻都無法數據化,變成只能身傳心會,加上人皆愛留一手,以及活字印刷引進中國前,文字記錄保留不易,還有三次半的異族入侵,無數次的戰亂。能保留下來的,到底有多少。

從現代觀點,如果西方醫學的病,從東方醫學可以論證,好對於病人,一定是最好。但門戶之見,要打破? 打破頭可能容易一些。

我個人覺得,這三本書,應該在看完皇帝內經,傷寒論之後再看。算是現代版的雜病論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