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醫不如求己

這本書,跟『人體使用手冊』,互為體用。『人體使用手冊』為體,說理為主。『求醫不如求己』,應用為主。

這本書,簡單的說,就是中醫應用的入門。他從介紹經絡,穴位,然後以案例說明,這個經絡可以應用再哪一類的病狀,並提供一些日常保健的方法。

作者,也是中醫的門外漢,他的專長是武術,而且都是道家武術,所以從小就學習了道家導引養身之術。同時,也像我們所看的黃飛鴻的電影一樣,家傳武學,也家傳醫學。所以中醫算是家學。

這本型態也很特別,作者只寫『博客』,就成了主文。每一篇文章之後,也把跟網友的留言互動,也選一些出來當附文。也就是說,如果你不想買書,請上網,有全文而且還有更新的文章。那出書做啥?應觀眾要求!

《黃帝內經》中記載的治病工具,簡要的說有:「毒、藥、鑱、石、針、艾」。

古人的治病次序和現在的人不同,認為用藥是最後一步考慮的。他們大部分先考慮到,如果可以用石頭摩娑一身體、針刺激一下穴道等,能治好了就不必服藥。因此有「一砭、二針、三灸、四用藥」的說法流傳下來。

這本書就是以這樣的順序為中心在介紹。

總之,這是一本臨床心得,不管是對中醫想入門,日常想保養,他都做了一些說明,看一看,自己按一按,或是拔拔罐。

中醫講究的是『上工治未病』,目標是不生病,跟西醫的目標『生病殺死你』,方向目標是好相。所以中醫的病,只有大分類,小症狀,以不病為目標。而西醫的病,層出不窮,不斷的『發現』(發明?)新的病,然後告訴你,這個病無法治癒,要長期吃藥控制。那些在喊著虧損的醫院,健保局,有人要回過頭去看看,去分析一下用藥,或花費的最大宗,最大量是什麼嗎?分析出來,做更好的處置,不就馬上可以節省很多經費?病人說不定也可以有更好的生活!

如果萬事都講究科學,那為什麼西醫會常常出現無法說明的奇蹟?腦死會活,植物人會醒,無法治療的癌症會好?感冒治了比不去管他還難好?

科學也是一門信仰,面對西醫砍砍殺殺的走法,我選擇去看看中醫保護為上的來由去向。

無人之境

這是一本看完封面就決定買的書。

結果,直覺是對的。

這本書在說明一個公司通過草創期,進入成熟期之前的一個領域,作者用無人之境來形容。蠻貼切的。

他所定義的無人之境,就我所熟悉的產業,在台灣大概就是20~80人之間,淨值不超過一億的公司。這種公司,大到創辦人無法自行管理(因為創辦通常都身兼很多職務,而其中賺錢是他最大的工作),又小到沒人要投資或併購(是的,他是美國人,所以創投跟併購,對他來說跟呼吸是一樣的)。這種公司就會面臨著一些困難,這些困難也很容易讓創業者產生混亂,甚至於打退堂鼓。

而作者,藉由提出問題,來刺激讀者去思考,他們所遇到的是不是這些問題。也藉由一些案例來說明,別人可能是怎麼處理的。

他提出了五個M,來當作通過這種狀態的一個解法,對我而言,他提出的問題,對創業者才是更加的重要!

前四個是針對問題的處置

Market: 瞭解該產業在市場上的變化

Management: 理方式以因應市場變化

Model: 評估公司的經營模式以確保公司在擴大時能持續獲利

Money: 瞭解實際需求以吸引資金進入

最後一個M,回歸到最開頭

Movement: 找回公司剛創立時的動力

這是作者提出的解法。

對我更有意義的,卻是作者提出的問題:

Market:

跟你們公司做生意很容易嗎? 一個很小的公司,很不容易被找到,他們都會很珍惜每一個成交的機會。等大了一些,公司就會有,而管生意會不會成功,你的公司還是一樣的讓人願意親近嗎?

詢問你的經營團隊,是否承諾過客戶根本不應該答應的承諾?是否忽略應該要作的承諾?

銷售成長是否減緩?

有沒有正在失去競爭優勢的感覺?

在做出承諾與落實目標之間是否感覺壓力升高?

品質問題是否變的嚴重?客訴是否增加?是否發現自己經常在收拾殘局而非處理自己原本的工作執掌?

當你把開發新產品當作一條生路時,會不會感到無趣或沮喪?

在研究顧客群的結構之後,是否無法分辨哪些顧客有助或無助於公司成長?

Management:

你的核心團隊是否在原地踏步?這些成員是否在等你的下一步指示?

公司的大小問題是否都等你做決定?公司裡的人是否沒權利犯錯?

你有沒有感覺自己消耗殆盡,精疲力竭?

你有沒有認為自己才是老大,決策通常是靠你的直覺,而不是根據實際的識

深且忠的員工是否有頭銜大於能力的狀況?

是否無法留住資深且有能力的員工?

公司是否出現你無法解決的問題?

你的員工能否感覺出你的弱點為何?

你是不是很難發掘或增加新技能?

所有的決策是否都不夠即時?

Model:

企業家是公司價值主張的主要來源。

提供高貴不貴的高品質商品或服務。

仰賴薪資低於市場的核心作業團隊。

無法持續成長。

什麼是你當企業家時最擅長的?

公司要作的像你自己作的時候一樣好,需要什麼樣的資源?

公司業績是否足以支撐取得這些資源的成本?

是否有一些營運報表,能讓你精確推測本月底的實際營收會有多少?

Money:

募集資金的關鍵是降低公司『現存』及『已知』的風險。

公司有沒有任何風險是可以用金錢解決的?

就你對這家公司的瞭解,你願意買下這家公司嗎?

你需要多少資金讓公司成長?準備尋求外資金,而在必要的時候對投資者開誠布公以取得資金嗎?

Movememt:

你公司有正面動能嗎?如果沒有,要如何重新取得這樣的動能?

我很清楚這些問題是老生常談,但是就我對老生常談的理解,老生常談之所以能形成,是因為大部分走過這條路的人都有相同的體會,因為自己的經驗,才體會了老生常談的真意,然後很容易的就會掛在嘴邊。這也是為什麼,說出老生常談的人也都可以說出一個或多個自己經歷過的故事!

這本書是要在對的時間給對的人看的書,只有再對的時間給對的人,看的人才會有深刻的體驗。

正所謂『山窮水盡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給困在無人之境裡的創業家,他可能是一陣掃除迷霧的清風,灌頂的醍醐。

為了把書送人,把這本書的閱讀順序提前,值得。

人體使用手冊

這本書,在被我從書店經過,看見書名,完全忽略不想翻的狀態維持了幾個月吧。結果,是在書店翻了另一本『求醫不如求己』的序,才走過去,兩本一起帶走。

作者用許多近代的其他產業的理論來比喻中醫的人體宇宙觀,讓人可以很容易的體會他所要表達的,而且也很容易認同。

他說近代西醫,是從解剖學跟化學起家的。所以西醫看人體,就是他們所切開來的樣子,沒有辦法以整體的角度來說明。作者用電腦做了比喻,解剖學所看見的人體,就像是拆開電的零件,有了這些零件,電腦就能用嗎?換了這些零件,電腦就不會當機嗎?那軟體在哪裡呢?可以拆解的出來嗎?

中醫說的經絡,一直以來,是被西方醫學以沒有科學實據為理由,而說成是一種迷信。但,到今天,針灸能止痛,治病,也被西方人所承認,雖然他們想用生物電學來把它做科學化,卻找不到可以說明的理論,但從實證的角度,卻又說明它是確切可行的。

作者在這邊幫了雙方一個忙,找出197幾中國人中有切的人名跟日期)的報告,從解剖學的角度,找到穴道的位置,以及他在解剖學上所表現出來的特徵。也就是說,中醫所說的經絡,穴位,也可以用西方醫學的角度來解釋它的『存在』。

當然,以上都是引言,作者是想導出,中醫並非不科學,只是科學不夠發達來瞭解中醫。中醫除了實證醫學之外,有很大一部份是理論醫學,從論醫(醫的人體宇觀)的角度來看所謂的『病』,它的成因跟治療方式就會有所不同。

西醫是典型的『頭痛醫頭,腳痛醫腳,肚子痛割盲腸』。他們並不會從人體的循環,血氣的角度來考慮『病因』,也因為這樣的侷限性,跟他們以化學為基礎的投藥方式,製造了很多的『不治』之症。高血壓,不能治好。糖尿病,不能治好。痛風,不能治好。為什麼呢?是真的不能治好,還是方法跟方向不對?

作者的立論回歸到,五臟六腑,中醫的觀點,五臟好,血氣旺,人自然就健康。他也提出了一些例子,說明,有的胖子是營養不良,糖尿病需要砂糖治療等。從中醫觀點來說明病因跟可能的解決之道。也說明了咳嗽,發燒,等症狀,從中醫的角度,是身體自己治療的過程,而不是生病。他所想強調的就是,人自己會把自己治好,我們要作的只是幫忙,而不是打壓。時也說了現人的生活方式飲食方法,才是生病的主因。

然後他提出了一式三招:

  1. 敲膽經:敲膽經可以輔助分泌膽汁,幫助消化,提供更多的造血原料。
  2. 早睡早起:早睡可以提高人體的造血功能,以及人的自我修復能力。

  3. 按摩心包經:可以降低包覆住心臟的積液來減少心臟所承受的壓力,提高心臟的能力。

兩個觀念

不生氣:生計會耗費身體大量的資源,生氣所引發的血氣累積在身體沒有消化的,容易生氣滯,引發各種疾病。(生悶氣也是生氣,也就是說作者所說的不生氣,是要我們盡量做到無所掛礙的境界)

保持腸胃的清潔:工筷母匙,減少互相傳染的機會。不吃生肉,減少被動物體內細菌感染的機會。

以,都算是言之有理,言之成物的概念,而且要進行也並不困難,可以練習看看。作者是說每天敲膽經10分鐘,按摩心包經10分鐘,持續一個月就會有效。就我所能想像的圍,應該是真的有用的。

街頭經濟學

這本書跟我想像的,算是完全不一樣吧。

我所想像的,是作者應用街頭巷尾的小故事來說明及印證經濟學的一些理論。但是,並沒有。

他是一本經濟學的白話解說版,沒有複雜的理論,更沒有艱澀的統計數字,使用一些小題目來說明經濟學的主要大理論。

不過,有一點我很感冒,就是第一章翻個幾頁之後,我就翻回封面,在作者的字裡行間,一直都出現了大韓民族優越主義。例如亞當史密斯的國富論,他就突然很認真的說 比亞當史密斯大約同期而且比較早個韓國學者也提出了國富論相似的概念。在文章裡,時不時的就會有這樣自我感覺良好的隻字片語出現,讓我看了很煩。

撇開這件事,他寫的不錯。引用大量的例子,來說明很多經濟學的理論跟商業策略。而且把經濟學從起源開始說明,然後以生活周遭的事物舉例,在進一步的提到的現代的商業競爭跟行銷學以及到最後提出他對未來世界發展的預測。算是以一貫之。

另外,還好我在路的,在實書店,大概翻一翻就會放下。為什麼呢?標題太聳動。

封面一直暗示你 看了這本書會賺錢,賺錢,賺大錢。這種書,我都常就不會想翻。而同類型的經濟學入門書,也不在少數,讓我一翻到這種自我感覺良好的民族意志,我就會倒彈三尺,放下逃走。但是,既然買了,就要看完,這樣,算是對我花出去的血汗錢致上最高的敬意,哈。

永遠念不完系列 – 古本篇

最近因為無意間去查詢了一下馬王堆的相關出版品。發現,手上突然多了一些相互衝突的書。當然,這些書都有很多版本,而且都是屬於念一輩子那一類的。

所以,先記錄書名。

易經:近代版本(大多是清朝修訂),西漢版本(尚氏),可惜馬王堆文物沒有易經。另外連山易跟歸藏易都完全消失,完全沒有機會看見。從南懷瑾的講稿裡有提到兩本書說其中有稍微提到,但這兩本書在台灣應該都是絕版很久了。

老子:東漢以後版本,馬王堆版。(差有夠多,就把後代版本通通推翻『道可道也,非恒道也』,道居然從不能說,變成到可以說清楚,真是差太多)。

傷寒論:唐本(東傳日本),宋本(目前一般版本),三古本(桂林、四川、湖南)。

慢慢念,目前以老子的進度最快。易經其次,但書量最多。傷寒論,我連皇帝內經都念不完,一整個窘。

台灣軟實力

徐小波的書

都算是老調重談吧。

但是,一堆人唱一樣的調十幾年了,政府有改變嗎?沒有。

台灣的政府組織仍然是官僚機構,不是文官體系。

當立法的出發點是防弊重於一切,受到法律規範的範圍,不可能會有什麼有創造力的事情發生。

這讓我突然想起謝長廷在高雄市長任內好像跟市府員工說過『對的事情,就去作,責任我負。』這算是對所有的事務官最大的支持吧!也讓現在的高雄市,真的有些不同。

圖利他人?

政府的存在價值之一,不就是應該圖利國民嗎?

在合法的範圍內讓國民獲得最大的利益,這應該是正面的價值。在美國,這是件正常而且可以當政績的事情,在台灣,這是可以被判刑的事情。

台灣什麼時候會有不是法政體系的人來領導呢?放眼華人地區,新加坡是從商的領導,大陸是工程師領導,都發展的很有活力,很有彈性。台灣一直依『法』行政,行出什麼鬼東西?

就沒人有那個膽子可以大破大立,那,一切都是空談。這時的清談,有何差異?永遠學習前車之鑑,那前前車,前前前車,就忘了!真是個弔詭的事情!

爛工作的三個跡象

美國人寫的,講的是人的管理。用一個退休總裁在沒落的義大利餐廳打工的經歷來帶出他的核心論述:

從員工的角度是

只是過客:我不工作的時候是什麼樣子,公司的人知道嗎?

與我何干:上司覺得我的工作有影響力嗎?

不知好壞:我的表現好或壞,公司能馬上讓我知道嗎?

這讓我想到另一本書: 星巴克救了我一命,可以說是相同論述的員工版。

從主管的角度:

只是過客:你的同事不工作時候的樣子,你知道嗎?

與我何干:你能說出你同事的工作內容所產生的影響力嗎?

不知好壞:你有隨時把同事的評量項目記在心中,並隨時注意嗎?

從中國人的觀點,這個論述可以濃縮為一句:帶人要帶心

而他所提出的方法,就是一個帶心的方法,帶心的起點。

一個組織可以用這三點對每一個人作評量(有點像360度回饋),但不是以職能為中心,而是以那個人為中心。讓員工覺得在這個團體裡,是有人關心他的,他是擁有歸屬感的。這樣一來,愉快的員工,他的績效自然會好,而評量裡包含了職能,也避免了爛好人的狀況出現。同時,一個有歸屬感的員工,他的職意願也就會更低。

就好像,員工跳槽,當面問他的話通常的理由是,對方薪水高。那,公司把薪水提高,他就不會跳槽嗎?又是什麼事情引發他想找工作而導致離職真實的發生?如果在那個當下,去問離職員工比較親近的同事,他的離職原因,通常,就會有不同的答案。但,身為管理者的你,會去作嗎?會在乎嗎?

每個人都有他的才能,你所管理的人,他真的發揮他的才能了嗎?他真的有被放在他適合的地方嗎?要怎麼發掘他的才能?這些,如果你或員工是過客心態的話,你永遠都不會知道。這樣一來,就不存在人盡其才的事情了。

但是,作為一個管理者,你願意這樣做嗎?花費你的精神去作這些沒有顯著效益的事情?而且還需要你放下『身段』,拉下臉,來跟同事打成一片,而不是當一個高高在上的『老闆』?

道理,通常都很簡單。但,實踐它,卻不簡單。這就是為什麼稱職的管理者很少,能凝聚向心力的管理者很少。因為,一般的管理者眼裡只有自己跟長官。沒有屬下,沒有同事。一如他在當一般員工時一樣。這樣的管理者,就是管理學所說的,被升到他能力所不及的位置。通常只因為他資深或職能表現。質,會是考慮的很後面。這樣的環境,所培養出來的人,當然也只是個高級機械而已。

方法很簡單,但,你能作的到嗎?

我作的到,但是,我花了五年學會第一點以及二三點中,說好的部分,也就是讚美,但我作不到要去說壞的部分。簡單的說,算是溺愛。

修煉不夠!

沸水經營

今天陪考,帶了三本書。應該帶四本的。

其中兩本有點關連

都是管理書籍

一美一日

先寫日本的

沸水經營要闡述的道理是:溫水煮青蛙,會安穩煮到死。要活,就要以沸水讓青蛙跳,這樣青蛙馬上會有反應,才會有生路。

故事主角,接手一家嚴重虧損的公司,秉持著現場管理跟數字管理的理念,把它變成賺錢的公司,而且把它弄得比母公司更賺錢。所以後來又被要求兩家公司合併,由他負責經營。合併後的大公司,當然會有更大的問題。主角也藉由他處方法來闡明他的理念。

日本公司,越大的基本上就是越官僚,尤其是那根深蒂固的階級觀念跟終身雇用制。很容易讓體系內的人變成官僚,而整個組織就變成恐龍。

作者藉由權力下放,來讓第一線成為戰鬥單位,並砍除不需要的單位及層級,來確保核心業務。(扁平化組織,漁網式組織)

每一個層級的人對他的下級都要負完全責任,也要完全認識下級單位的負責人。(美日的差異,在這大)

本人,就是給你目標,你去拼死命達成,用你全部的身心去達成。

美國人,給了目標,還要給原因,還要激勵他,讓他願意去盡心。

最後引用書中引用的水五訓

自己流動,且能推動他物者,水也。

常求自身出路,永不歇息者,水也。

遇有阻礙,倍加激起其勢者,水也。

潔淨自身,並能洗滌他物之污濁,具清濁兼容之量者,水也。

沛然充盈於大洋,散之蒸,而為、成雨。變則為雪、化霜。凝之而成玲瓏明鏡,卻能不失其性者,水也。

現場管理

汰弱留強

快速反應

用人唯才

打破階級

橫向聯繫

=====

後記

這本書丟給我老大看,本來是希望能啟發他一點點組織改造方面的想法。結果他所看見的,居然是裡面作者有提到他年年在寫的生涯規劃書,還要我搞個範例給他看。我猜是他還是想從刺激人的想法下手。

不斷的做相同的事情,期望不同的結果!這算是一種堅持、信念,還是……

放下手中的大象

美國人都很愛這類小書。

不用花太多時間去看的Guide Book。

誰搬走了我的乳酪

生命咖啡館

等等

藉由一段小故事,闡述他要說的大道理。

也是種以簡馭繁。

整本書是圍繞在馬戲團作說明。

放下手中的大象:從觀眾的角度,能舉起大象的表演會吸引你嗎?會是個精彩的馬戲團演出嗎?從表演者的角度,做這樣的練習,要付出多少,是會先成功,還是先被壓死?如果可以選擇,你會怎麼作?

作者的答案是:當主持人

馬戲表演,有三個場地

場地一: 工作

場地二: 人際關係

場地三: 自我

主持人不可能同時出現在三個場地,所以 一次請專心做一件事。

每個場地的表演時間有限,你要幫它安排最精彩的節目,最適合的流程。

同一個場地在同一時間不要安排太多節目。

三個場地不要同時安排重頭戲,要顧好人力配置、流程跟場地利用的鬆緊。

幫三個場地安排好節目表之後,還要留一些緊急應變的空檔,以防萬一。

在每一場演出之後,要好好的重新檢討之前的演出,以幫自來的新節目安排。

在表演期間跟準備期間要給表演者最大的協助,也要讓表演者們可以通力合作,這樣才能做出最好的表演。(對,他也是企管書)

最後兩個重點:

馬戲表演要有觀眾:所以除了自我檢視之外,也要向外求援,找『導師』來一起檢視自己的各個部分,就是讓觀眾看節目,觀眾的反應會讓你知道節目精不精彩。

中場休息:再怎麼精彩的表演,都需要中場休息。一來讓表演者喘口氣,也可以讓工作人員可以整理場地,更可以讓觀眾和緩情緒來迎接下一波精彩的節目。

簡單的立論,淺顯的文字,道盡忙、茫、盲的處理方法。

我給的結論是:

做好安排,活在當下

BE there

為什麼你的公司生產不出iPod?

這本書在介紹一種設計思維

  1. 工業設計不在只是工業設計,他應該包含了商業設計,企業流程、企業成本及使用者回饋。
  2. R&D&D&D Reasearch and Developement and Demostration and Dissemination.

研究 開發 實證 普及

讓設計者不再只是關在辦公室裡,要與最終用戶互動,觀察他們所需要的,應該要開發出使用者想要的一系列完成商品,而不是單一產品。

也算是提高邊際效應跟附加價值。

為什麼會提iPod? 因為它不只是iPod,它的完整產品線包含了。

Music Player -> iPod

Album Manager -> iTune

Music Store -> iTMS

讓使用者從需要自己把CD轉換成MP3到iTune幫你轉換管理。然後更進一步的,讓你連CD都不用買,他直接賣你MP3。把所有的不便減到最低。

從我這種使用者的角度看,iPod音質爛,所以我追求更好的音效。iTune操作麻煩,所以我追求更方便的工具。

但跟我一樣的使用者有多少?全球加起來可能不到10萬。

iPod看的市場是全球10億的市場,在那個市場,Geek的數量,是小到可以忽略的。

所以他搞了兩個60分的東西,但是簡化了使用者的兩個不便。就變成對大多數人而言是200分的產品。

做為產品設計者,你能想到多少?做為產品設計團隊,你們能激盪出多少客戶想要的?

後面他就介紹了一些實際操作這種設計思維的方法,可以讓相關人士參考。

最後,搞軟體也是一樣啦! All about target customer, All about design.